在工業產品設計的全流程中,“工業設計”(IndustrialDesign,常簡稱ID)和“產品結構設計”(ProductStructureDesign,常簡稱MD)是兩個至關重要、相輔相成卻又職責分明的專業領域。對于行業外人士或初入行者而言,常常容易將兩者混淆。事實上,它們的核心關注點、輸出成果和價值維度有著清晰的界限。深刻理解二者的區別與聯系,是成功開發任何一款產品的基石。
一、核心目標與關注點的區別:創造體驗vs實現功能
這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,決定了它們在整個項目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。
工業設計(ID)的核心是“人”:它的首要目標是面向用戶(User-oriented)。ID關注的是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所有交互界面,旨在創造最佳的用戶體驗(UX)和情感共鳴。其思考的核心問題包括:
外觀美學:產品形態是否吸引人?線條、比例、色彩是否和諧且符合品牌調性?
用戶體驗:產品是否好用、易用?操作邏輯是否符合直覺?人機交互是否舒適、安全?
情感與語義:產品通過其CMF(色彩、材料、表面處理)傳遞了怎樣的情感和價值感?它是否講述了品牌故事?
市場定位:設計能否滿足目標用戶群體的審美和情感需求,從而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優勢?
簡而言之,工業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,更側重于“探索可能性”,思考產品“應該是什么樣子”和“應該帶來何種感受”。
產品結構設計(MD)的核心是“物”:它的首要目標是面向功能(Function-oriented)。MD關注的是產品內部的物理實現,旨在確保產品的功能性、可靠性和可制造性。其思考的核心問題包括:
內部堆疊:如何將電路板、電池、芯片、傳感器等所有電子元器件合理、緊湊地布局在ID定義的外殼內?
連接與固定:各個零件如何通過卡扣、螺絲、超聲波等方式可靠地裝配在一起?如何確保結構強度,能通過跌落、振動等可靠性測試?
材料與工藝:從工程角度選擇最合適的材料(如PC,ABS,金屬),并設計出符合模具注塑工藝的結構(如拔模斜度、壁厚、加強筋等)。
生產裝配:結構設計是否便于生產線高效組裝?能否實現高良品率和低成本量產?
由此可見,產品結構設計是高度理性的,更側重于“實現可行性”,思考產品“如何被制造出來”并能“穩定地工作”。
二、輸出成果與技能要求的區別:概念可視化vs.工程圖紙化
不同的目標,自然導致了它們在項目流程中產出的成果完全不同。
工業設計(ID)的輸出成果:
前期:用戶研究報告、市場分析、創意草圖、情緒板(MoodBoard)。
中期:2D效果圖、3D數字模型(用于表達外觀和CMF)、外觀手板(用于驗證外觀和手感)。
這些成果主要用于與客戶、市場進行溝通,確認產品的設計方向,是“概念可視化”的過程。
產品結構設計(MD)的輸出成果:
全套零件的3D建模(包含所有內部結構、卡扣、螺絲柱等)、2D工程圖紙(標注所有尺寸公差和技術要求)。
爆炸圖、BOM表(物料清單)、模具拆解分析圖。
這些成果是直接指導模具開發和生產線組裝的法律性技術文件,是“工程圖紙化”的過程。
技能要求的不同:
工業設計師需要更強的美學素養、用戶洞察力、創意發散能力和視覺表達技能(手繪、軟件渲染)。
結構工程師需要深厚的力學知識、材料學知識、模具知識,精通公差分析、DFM(面向制造的設計)、DFA(面向裝配的設計)等工程方法論,并熟練使用CAD軟件進行精密建模。
三、流程上的先后與協作關系:相互制約,相互成就
在理想的工業產品設計流程中,ID和MD并非簡單的先后關系,而是貫穿始終的迭代與協作關系。
概念階段:ID主導,提出創意和外觀方向。但此時需要有MD思維介入,進行初步的技術可行性評估,避免天馬行空的設計無法實現。
深入設計階段:ID完成外觀3D模型后,交付給MD團隊。MD工程師開始進行內部結構設計。在此過程中,經常會發現ID設計存在難以實現或成本過高的問題(如壁厚不足、無法脫模、空間不夠),需要反饋給ID設計師進行修改調整。
迭代與優化階段:這是一個反復溝通、妥協、優化的過程。ID在盡可能保持設計初衷的前提下調整外觀,MD則努力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找最優的工程解決方案。一款成功的產品,必然是ID和MD多次博弈后達到的完美平衡。
如果將產品開發比作造車,工業設計師是定義這輛車的外觀、內飾風格、駕駛感受和品牌靈魂的人;而結構工程師則是設計這輛車的底盤、車架、發動機布局和所有機械傳動系統的人。兩者缺一不可,共同決定了最終產品是一輛兼具美感與卓越性能的汽車。
工業設計與產品結構設計是工業產品設計一體兩面的核心組成部分。ID向外,關注用戶的心理感受和市場表現;MD向內,關注產品的物理實現和內在品質。它們不是對立關系,而是深度協作的伙伴關系。理解并尊重二者的專業差異,建立高效順暢的溝通機制,是任何一個希望打造出成功產品的團隊所必須具備的基礎認知。